【人生意義專欄】
我是誰?而傷害我的又是誰?
探討網路霸凌,不能只歸咎於「霸凌者」,而是整個社會環境、人際關係互動、網路使用習慣改變所造成的結果。雖然社會輿論傾向譴責霸凌者的錯誤行為,但我們更應該去思想:這個世代年輕人的自我價值,是否都是建立在外在的人云亦云當中,卻沒有足夠堅定的內在自我認同?
同樣面對網路霸凌, Lizzie Velasque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回應。她是一先天性罕見疾病的患者,在外表上Lizzie一直是過瘦、有一眼是沒有視力的,從幼稚園以來面臨無數次的校園霸凌、直到高中她第一次面對嚴重的網路霸凌,有一支影片將她標記為『世界上最醜的女人』,該影片還有四百萬的高點閱率,許多人看過影片後,還紛紛在Facebook留言攻擊她的長相。
但Lizzie並沒有被廣大的匿名霸凌者給打倒,在批評的聲音中,她重新的思考要如何由心而發的定義自己的人生價值,找到自己快樂的泉源,經過思考後,她發現了『渴望成為激勵人心的演說家』的人生目標。Lizzie鼓勵年輕人去思索『你倚靠甚麼來定義自己?』的大哉問,走出霸凌之痛,她決定不再讓外表、疾病、或霸凌者的話語,來定義她的人生。她選擇用人生的目標、用品格、用每一天踏實的逐夢,來定義她自己。也樂意用她自己的經歷,來鼓勵別人尋找自己人生的價值,珍惜自己的生命來實現人生。
Lizzie的生命故事也將要拍成紀錄片:
思想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,似乎都在教導我們「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而非「應該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」;所以,缺乏自我價值的建立、而社會價值觀又莫衷一是,導致許多年輕人習慣轉向同儕的比較、評價,來尋找在社交環境當中的安全感。
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價值,可以避免在人際關係當中受傷;就像一棟房屋若擁有穩固的地基,無論外面如何風吹日曬,房屋還是可以屹立不搖,也不會因為房屋的外觀好看與否,就失去房屋的功用。但是有許多人,因為不夠認識自己,只能靠著環境當中不斷改變的評價來定位自己,以至於迷失方向、失去生活的熱情,用一套似是而非的社會標準來當作目標,而不知自己是誰、是為誰而活。
保護自己,從認識自己開始
有句話是這樣說的:「你不能防止鳥兒從你頭上飛過,但是你可以阻止牠們在你的頭髮裡築巢。」同樣的,我們沒有辦法避免來自四面八方的言論和批評,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讓自己在當中受傷-關鍵是,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待這些內容。
網路上的言論和批評,可以當作生活反思的參考,但不需要因此而影響心情。如果我們用受傷、被控告的思想來看自己的處境,甚至予以反擊,情況只會越來越糟。若是覺得已經受到影響,應向身邊認識自己、接納自己的朋友求助,並轉移生活焦點,不再停留在網路世界當中。最重要的是,還是要知道自己的價值,並不在於別人的眼光;真正能為你生命負責任的,也不是網路上那些文字。
我們必須明白,即使社交平台跟我們生活再密切,它終究無法取代現實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以偏概全的評論,更無法定義你的人生。關掉螢幕,抬頭仰望天空,其實你還是你,是獨一無二、無可取代的你。